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回复: 0

道教主要道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0:14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28

    主题

    3

    回帖

    26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6-14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正一盟威道(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沛人张陵於蜀中创立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後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于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五斗米道的创立与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有一定关系。近人向达以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联系前秦氐族苻坚、後秦羌族姚苌笃信三官的事实,认为张陵入蜀鹤鸣山所学之道是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缘饰以《老子》。近人蒙文通也认为:天师道原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汉末西南民族向北迁徙,氐人等民族北入汉中及汉水上游,五斗米道亦於此时传入汉中。五斗米道的创立既有燕齐滨海地域神仙文化的内容,也有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教成分。古代中国的部落都信仰巫鬼,而以氐羌苗等巫风最盛,《山海经》中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张陵在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中学道传教,难免不受少数民族原始巫鬼教的影响,吸收其中某些内容,以便更多地招徕少数民族人的信仰。另一方面,张陵又对原始巫鬼教进行了改造,与燕齐神仙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新特色的五斗米道。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他们祖孙三人被後世道教呼为「三张」,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即所谓「三师」。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典略》说:光和(公元178-183)中,汉中有张修,为五斗米道。
    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加施静室,使病人在室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持《老子》五千文,入道者都修习,号为奸令。又有鬼吏为病人请祷,方法是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天地水三官手书,病人出米五斗,故鬼吏又号称五斗米师。一般百姓,「竞共事之」。後来张鲁到汉中,袭杀张修,因百姓信行张修之道,便在其基础上加以增饰。教入道者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道民自隐,有小错的修路百步则罪恶除去。又按照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张鲁自号师君,初来修学道者叫鬼卒,学道较久而虔诚者叫祭酒,各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以後随著晋的统一,它又向东南沿海传播,从而遍及全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2.丹鼎派
    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後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唐,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徵。宋元以後,由外丹转向内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炼内丹。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死的目的出发,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3.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於符箓派。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4.于君道
    三国时道教的一个道派,流传於东吴一带,存在时间不长,托教祖于吉之名而传道,从北方流入江南。于吉是东汉著名道士,为传授《太平经》者之一,表明于君道和太平道有关,或为太平道的一个支派。三国时,于君道传到东吴,时有道士于吉,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奉事他。为防止于吉「幻惑众心」,孙策将其杀掉。这个道士于吉显然是假托东汉于吉之名而传教,在其死後,奉事他的人并不认为他已死,而称其尸解,仍祭祀求福。在于君道衰落後有李家道在江南的兴盛。
    5.李家道
    魏晋时的一个道派,活跃於江南一带。据《抱朴子·道意》记载:吴大帝时,蜀中李阿穴居不食,号称八百岁公,後不知所在。此後有一个叫李宽的人,到了吴国而操蜀语,能祝水治病,病者多愈,於是远近都说李宽即李阿,共称他为李八百。自公卿以下都云集其门,後来者不能得常见,但拜其外门而退,避役的吏民依宽为弟子的恒近千人。宽所奉的道室叫做「庐」,宽後得温病,托称入庐斋戒,遂死於庐中。信徒称其化形尸解,并非真死。李家道起源於四川,三国时在吴国广泛传播。以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张陵天师道相类似。李家道比起早期五斗米道来更为成熟,已传播到社会上层,到东晋葛洪时仍在江南盛行。晋以後李家道在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大约与天师道合流的缘故。
    6.帛家道
    魏晋时的一个道派,活动於北方及江浙一带。帛家道的来历还不太明确,依据史料只知与帛和有关。帛和被列入《神仙传》,据称曾传授于吉《太平经》,似与太平道有一定关连;帛和又曾得《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神丹方》,帛家道曾传《三皇内文》和《五岳真形图》。魏晋时,北方中原和江浙一带道士即以帛和之名在民间俗祷的基础上发展起帛家道。帛家道与天师道也有联系,东晋时向上层社会发展,同天师道及上清派逐步融合。
    7.清水道
    五斗米道的支派,托称为张天师家奴所创。清水道以清水为人治病,据《三天内解经》说:在清明求愿之日,向一甕清水烧香礼拜,认为道在水中。据载,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先事清水道师,道师即京都王濮阳,他曾为简文帝求子,又曾以清水为人治病。清水道的道法仍属道教符箓派。
    8.灵宝派
    灵宝派以《灵宝五符经》为看家经典。灵宝的说法,东汉方士已有,起源於一种神秘的「符」,据说是护身法宝,所谓「无上灵宝谒」正是《太平经》对这种宝符的赞颂。葛洪从孙葛巢甫将其引伸,托称元始天王传经,制作《灵宝经》几十卷。到陆修静又加增修,立成轨仪,於是灵宝之教大行於世。灵宝的修炼方法主要是重符箓科教,又受到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诵经之类,它似乎介於新旧之间,既有天师道的老法式,也有上清派的新手段,比上清派更能招徕多层次的信徒。灵宝派比较重视集体的宗教活动,这点和米道相仿佛。大家一起唱经一起吃斋,又不同於米道的聚众闹事,而是要通过斋醮科仪让信徒懂得:我们的身体会做出杀、盗、淫种种罪恶行为,所以要用礼拜来约束它;我们的口会出「恶言」,所以要唱经来净化它;我们的心怀著贪欲与恶念,所以要用存神的方法来驱赶它。劝善度人,这是灵宝派的特徵,它的斋醮科仪不仅是只达到个人成仙的目的,而且要借此帮助别人行善得道,类似於佛教的救度众生。
    9.上清派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开。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雏形,造作了一些经典,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陶弘景有意识地构造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陶弘景是使道教在教理上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身在具有较高文化传统的士族家庭,幼年即喜读《神仙传》之类的道书,由於仕途上不得志,於三十六岁便归隐茅山修道。他性好著述,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医术本草。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特别在药物学上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神农本草经集注》、《合丹法式》等。他虽然身在山林,但仍热衷於政治活动,只不过他的活动同早期道教徒不同,他是要帮助统治者稳固统治秩序。他的《真灵位业图》把神仙划分等级,就是替人间的封建等级制找根据,以便维护这种制度。经过陶弘景努力而形成的上清派,没有致力於大规模的集体宗教活动,而是注重个人闭门独户进行修炼,故其信徒多是知识分子。除了吸收道教内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上清派的独到之处就在於:它坚持通过炼神的方法去达到炼形的目的,把佛门炼神的义理吸取进道教。上清派极看重精神的修养,认为要获得形体永存的高级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气。灵宝派向佛教学习,上清派比灵宝派学习得更多。主张三教合一,借用佛教理论来完善本派,这是上清派的又一大特徵。正因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论上比灵宝派更有系统,更富於理论思维。
    10.楼观道
    北魏时陕西终南山一带兴起的道派,是继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之後产生的又一有名道派。到北周,楼观派继续发展,至隋唐而达於鼎盛,成为当时道教的热点之一。安史之乱後,楼观派渐趋衰微,到元代合并於全真道。楼观派尊尹喜为祖师,崇奉的经典为《道德经》、《西升经》、《妙真经》等,另外还传习上清经、三皇文和灵宝经。该派受上清派的影响较大,习诵《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等。为与佛教相抗衡,该派力主老子化胡说,成为当时北方道教与佛教辩争的一个重镇。楼观道士的修炼方术以融合各派为特徵,符箓与丹鼎都有。楼观派在道教发展史及佛道相争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1.重玄学派
    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而闻名於世的一个学派,并非有组织的道派。所谓「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道德经》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魏晋以降,陆续为道教学者所阐释,并吸取了佛教中观思想。唐代是重玄学派的鼎盛时期,有一大批以重玄为宗的道教学者,其中以成玄英、李荣等最为突出,经他们的努力,重玄派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注释《老子》亦采用其说。重玄派解释《老子》有两大特徵,一是援引《庄子》来阐释老子思想,二是援引佛教哲学,特别是吸取了佛教三论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阐发老子玄理。这就发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使其更具思辩性。另一方面,重玄派也给佛教思想以影响,如三论宗的著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重玄派注重玄理思辩,在隋唐佛道的理论之争中,多由重玄派人物代表道教方面参加,重玄派也因此在当时道教中占重要地位。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较浓的重玄之风,但重玄派整体上已趋衰微。南宋时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义,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学说,此其遗风。
    12.闾山派
    闾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以「闾山」为其大本营而得名。相传闾山在闽江之底,凡人不能目见,唯有修行到了高级阶段才能进入江中洞府。这种说法尽管显得神秘,但却反映了道家主阴、崇水观念在该道派中的沿袭与发展。
    闾山法约於唐宋间形成於福建、江西等地。该教派奉祀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吸收道教灵宝派咒语科仪,成为南方最重要的教派之一。
    闾山派与净明忠孝道具有共同的神仙信仰渊源。这两个道派都尊奉晋代著名道士许逊为祖师;同时,它们也都以杀蛇斩蛟故事相标榜。所不同的是净明忠孝道后来比较重视伦理道德的建树,而闾山派则朝着科仪与法术的方向发展。
    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中心,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来福州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的扩大及影响。该道派利用陈靖姑救产扶婴、驱妖除煞的传说,以宣扬法术度人的威力,从而形成了以奉祀许真君为教主,以陈靖姑(并有林、李二夫人)为法主的闾山大奶夫人派,各地民间俗称「三奶派」、「夫人教」或「王姥教」,此为闾山派的主流。嗣后,闾山派扩展到浙南、赣南、粤东北甚至湘西等地区。明清以后,随移民而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绝大部分法事是趋煞收妖、除邪纳福;道师身穿神裙、头戴神额红巾,故人称之「红头师」。约於宋代,闾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响,部分地区道坛吸收瑜伽法(或称灵山法),形成了「灵山法」与「闾山法」并存於道坛科仪之现象,民间称之为「法主公教」。其教派在奉祀许真君的同时,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张圣君的地位,称之为「张法主公」,其教法与「三奶派」只做驱凶纳吉的红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别是兼做红白法事仪式。道师在丧事功德道场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乌头师」之称。
    闾山派的道师职位,一是根据道坛世袭师承,一是根据传度(考法)仪式之传度师确定。经特定「考法」的授职仪式之后方能主持社区道坛的重大醮仪活动。闽西地区(客家地区)之高功还有「进郎位」之举,经道门高功或官府、道会司举行仪式测试认可后,方能进「郎位」而称「郎」。闾山派道坛为世袭传承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方可传婿、传外甥。但其坛号数代相沿不变,道派师承有着深厚的传统。
    闾山派科仪范围很广,除比较统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陈靖姑神诞庆醮及部分地区七月二十三日的张圣君神诞庆典外,其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的祈禳仪式,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庆典、开光或普渡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煞驱邪、禳灾纳吉的法事仪式。闾山派道坛主要法器有龙角、师铃、铃刀、麻蛇、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篷尺、法器、神图、手炉、水盂等,「法主公教」的道坛多有木鱼、磐等法器。
    目前,随着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落实,部分县市成立道教协会,闾山派道师多数加入该协会,相当一部分闾山派道坛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得到正常的开展。
    13.天心派
    宋代正一派的一个支派,以传授一种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说:淳化五年(公元994)饶洞天掘地得天心法箓,并访五代名道士谭紫霄受学,成为「天心初祖」。此後道士王太初以天心正法治鬼妖而闻名於世;朝散侍郎路时中行天心正法驱邪,民间呼为「路真官」;雷守声行天心正法名闻朝廷,召入宫内为後妃治病立愈,赐号「洞元法师」。宋元间雷时中置坛传天心正法,弟子数千人,分为东南和西蜀二派,混元之教大行於世。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以及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符法简略,广为流传。後又吸取上清派存思法,强调作法先须内修,以道为本而法为末。水浒所载公孙胜习五雷天心正法破敌,可见此时此法之深入民间。
    14.神霄派
    内丹与符箓融合而产生的符箓新派,形成於北宋末。神霄派的创始人为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他托称得唐道士汪君之传,被宋徽宗召见,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後又拜为金门羽客,升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该派称其符法出於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又号南极长生大帝,为万雷总司。该派的神霄雷法由於迎合了宋徽宗崇道的需要,很快流传开来。徽宗命天下诸州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派符法由此传承不绝,衍生出许多不同支派。神霄派以融合内丹与符箓为特徵,其内丹法渊源於张伯端南宗,强调内炼外用都需以本性元神为主,以内炼为体,以符箓为用。神霄道士从人身小天地、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将吏,实际上为自身的精气神及五脏之气。到元代,该派因受全真道和儒学的影响,渐渐重视宗教道德实践,守持戒法,并以守忠孝为先。
    15.清微派
    唐末产生的内丹与符箓相结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该派称其符法出於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据《清微仙谱》说:该派创始於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第九代为南毕道。南隐居四川青城山,将雷法授黄舜申,黄遂以擅雷法而闻名京师,受宋理宗召见,到元代授其「雷渊广福普化真人」之号。黄舜申作为第十代宗师,清微法经其阐扬宗旨而大成,门徒甚多,道阐四方。清微符箓和神霄符箓一样,以雷法为主,名目繁多,主张内炼为本,符箓为末。
    16.东华派
    北宋末灵宝派分化出的一个支派,创始於道士宁全真。据载:宋尚书王古原继承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後传给得灵宝之法的田灵虚,田氏合东华、灵宝二家之学,传给宁全真。宁曾为宋高宗所召请,赐「洞微高士」之号,後又进封为「赞化先生」,经常主持朝廷的醮祭之事,以通真达灵而名震京师。宁氏之後,数传而到林灵真,林以济生度死为己任,常建普度大会,被授为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主持天庆观道务,门徒百馀人。东华派的斋醮祭炼中吸取了内丹法,以内炼成丹为外用符箓之本。
    17.净明道
    净明道发生於对许逊真人的崇拜。唐代开始盛传许逊事迹,将其仙化,出现崇拜热。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洞真先生胡慧超修复了许逊的纪念地--西山游帷观,又著书宣传许逊的孝道,为南宋净明道的形成作了准备。北宋时,经统治者大力倡导,许逊的忠孝形象塑立起来,民间对其崇拜日渐加温,奠定了南宋以奉许逊为开山祖的净明道形成的群众基础。南宋何守澄的《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称:许逊真君於南宋初降灵西山,用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其实,这位何守澄(净明道称之为何真公)便是南宋净明道的开创人。何守澄传度弟子五百多人,并明确亮出「忠孝」作为旗号,这与唐代的许逊崇拜重点讲「孝」有所不同。净明道的产生与灵宝派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它渊源於灵宝派。
    18.大道教(真大道教)
    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他托称有老人授其玄妙道,此即大道教的创立。刘德仁以九条戒法传习门徒,其内容主要为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这些得到许多人信仰,「传其道者几遍中国」。刘德仁逝世後被追赠真人号,相继掌教的有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金哀宗正大六年(公元1229),大道教曾一度被禁止,此後几十年间隐於民间传播,没留下什麽记载。到元宪宗时,传给第五代祖师郦希诚,得到统治者宠信,改称其教为「真大道」。元以後,真大道逐渐衰落并消失,或已合并於全真道。
    19.太一教(太乙道)
    太一教由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创建於金熙宗天眷初(公元1138-1140)。太一教的得名起於该教对太一神的崇奉。其教传行“太一三元法箓”。太一的含义是元气混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又是秦汉以来道教所奉祀的神。三元指天、地、水三官。从渊源上说,太一教属正一派系统。萧抱珍所传行的太一三元法箓祈禳呵禁,治病驱邪,适应民间需要,不久以符法灵验名世,信从者很多,其影响及於山东、河北一带。太一教以符水祈禳为主事,但也重内炼。它以心灵湛寂、冲虚玄静的内修功夫为本,以符录为辅,二者并行不悖,这与同时的神霄、清微诸派特徵一致。太一教遵行《道德经》,以「弱」为道要,又受儒学影响,重视忠孝等纲常伦理。太一教传二百年,至元代仍受统治者礼遇,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太一道第四祖萧辅道为「太一中和仁靖真人」,并赠太一道前三代祖师以真人号,其後五祖萧居寿、六祖萧全佑、七祖萧天佑皆被元室封为真人。七祖以後,史料失载,流传不详,教祖及道士都未留下著述。
    20.全真道
    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於是入道。他自称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於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後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嵛山修炼,自己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後,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邱处机先後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处一两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邱处机。邱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邱处机於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极观(後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邱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邱处机卒,葬於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邱处机去世後,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於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於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後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公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邱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於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後期较兴盛的道派。
    21.玄教
    龙虎宗的一个支派,为元代道士张留孙创建。张留孙是信州贵溪人,幼从伯父学道龙虎山上清宫,为张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朝,张留孙从行,次年留於京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统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务,佩银印,在政治上也深受元世祖信任,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询。在张留孙地位日益显赫的同时,玄教也逐渐形成。他的门下聚集了高徒数十人,分别在崇真宫和江南各地大宫观担任道职,管理江南道教事务,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道教派别。玄教的最高首领为「玄教大宗师」,居於大都崇真万寿宫。辅佐玄教大宗师掌管道务的是玄教嗣师。崇真万寿宫设有提点,协助大宗师处理日常道务。另外有江淮荆襄都提点,是大宗师指挥各路道教的助手。玄教的主要分布地点集中在江南一带,在北方的道教活动不多。从第一任掌教张留孙起到元末,先後更替了五任掌教。到明太祖时,只承认张天师後嗣,不再承认玄教大宗师,玄教遂解体。玄教虽是从龙虎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但对於龙虎宗张天师却有较大的独立性。玄教在理论上没有什麽建树,仅存在於元代,但对促进正一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2.龙门派
    邱祖创龙门派:龙门派创於宋元间太祖师王重阳弟子邱处机祖师,故为重阳派的支派一种,主张继承重阳师训。
    (一).惩忿窒欲──心神不摇,不管肉体久暂,只求精神永留
    (二).融汇儒佛──重阳祖师要求门徒每人必读《心经》、《孝经》、《老子》以求通悟三教。
    (三)遵行戒律──龙门派有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授戒过程有一百天,戒条有数百条之多。
    (四)勤练内丹──受《周易参同契》影响,主张修炼内丹求水火相交以达长寿。
    兴定四年(1220),丘祖偕弟子尹子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十八人从莱州出发,应召偕使者刘仲禄往大雪山见成吉思汗,劝其戒杀迁善可得长寿,行程历时两年,西行万里,太祖赐号「神仙」、「大宗师」,弟子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颇详。
    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丘祖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於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遂在燕京建立平等、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长春、万莲等八个教会,并於各地设立宫观,设坛作醮,从而扩大全真教。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赐丘祖金虎牌,主领道教。七月丘祖飞升,殡於白云观处顺堂。龙门派乃不如前兴旺。
    王常月中兴龙门派:康熙年间,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得龙门派第六代祖师赵真嵩真传天仙大戒,於顺治十二年秋游京师,次年三月望日,说戒於白云观,凡三次说戒登坛,得弟子千有馀人。从此龙门派再度兴盛起来。
    後来王常月又率徒南下,到武当山、南京、杭州、湖州等地,立坛传教,龙门派影响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王常月卒後,受康熙帝封为「抱一居士」,并命於其墓建享堂立塑象,每年忌日遣官设祭,门徒著有《龙门心法》二卷。龙门派遂兴盛至今。蓬瀛仙馆亦属龙门派,供奉丘祖师。
    23.遇仙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玄真人马钰所创,以清净修炼为主旨。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丹阳子创遇仙派,重阳真人羽化後,行化於各地。《丹真人马公登真记》说:「凡在三州五会之众,倾赴云集,欢喜踊跃,不啻如见慈父,争相延致以为济度师焉。」其门人弟子有曹顼、雷大通、刘真一、于志道(一作志远)、杨明真、李大乘等,事迹多见《终南山》祖建山真内传》。
    《秋集》卷五十三,有《胙城县灵虚观》记李志远於壬辰(1232年)在汴京北门外建道观教化当时乱民,受教者皆改过迁善存活甚众。
    据以上各说则遇仙师自马钰之後,仍极兴盛。
    24.南无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真祖师谭处端所创。谭曾被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据《南无道派宗谱》,谭处端为第一代宗师,传至第五代杨理信,活动於明初。明代,南无派宗师多活动於华北一带,其势力和影响都不及龙门派。
    25.武当派
    因起於湖北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活动圣地,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武当山的道教先後分属正一、全真两大道派。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正一派首先传入武当山,於宋元之际成为武当山道教主体,曾在该山传过以下支派:大茅派、三茅派、火居道。全真教的传入晚於正一教近两百年。明洪武时(公元1368-1398),龙门派四代邱元清到武当主持玉龙宫,至清代中叶龙门派已成为武当道教的主体。明成祖永乐(公元1403-1424)时,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门下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世称武当道派,其派与陈抟一派有渊源关系,当时官方将其归於全真道。这一派崇祀「真武大帝」,习武当内家拳,主张三教合一,重视修炼内丹,特别强调性功,为元明间新产生的全真支派。据《诸真宗派总簿》载,武当道派有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传衍近代,字派多达八支。
    26.碧洞宗
    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清朝康熙年间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所创。陈为湖北武昌人,曾在武当山太子坡投师於全真道士詹太林,後入川在青城山传道。康熙皇帝诏见,敕封为「碧洞真人」,并赐御书「碧洞丹台」匾、赤龙黑虎诗章等物。从此开创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对四川道教影响很大。现在青城山、青羊宫的道士都属此派。近代青城山道教学者易心莹为该派的第二十二代传人。
    27.中派
    元道士李道纯,道号莹蟾子,为南派白玉蟾的再传弟子,丹法融汇三教,核心要诀为「守中」、「中和」,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後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实际上中派并非教团,也不是金丹内炼派系。李道纯著有《中和集》、《三天易髓》等著作,创一种新的丹功。明代尹真人高弟,清代黄元吉承其要旨,倡导中派之说,尹真人高弟著《性命圭旨》以论守中要诀,强调儒释道三家合用为上乘。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等书,其功法讲求中黄直透,以守中为一贯功夫。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将上述丹功功法称为中派,又称「先天派」。
    28.东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明嘉靖时陆西星所创。陆字潜虚,青年时偏於儒家,後转向内丹,自称吕洞宾曾亲临其北海草堂二十馀天,密传丹法,撰著《方壶外史丛书》,辑刊《吕祖全书》,大阐丹道,遂开东派丹功。其功法属阴阳派,上达於道,不流於邪,行道双修,限於夫妇同炼,要点在「凝神聚气」、「道归自然」。陆西星虽创东派,但并未立教,故师徒传授系统记载不详。柳存仁博士有论文考证封神榜陆氏所作。
    29.西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李为四川乐山人,自称於峨眉山遇吕洞宾及张三丰,得丹法秘要,於咸丰六年(公元1856)成道。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於道统上自成一家。李整理了陆西星的《道缘汇录》、《宾翁自记》为《海山仙迹》,并重订《吕祖年谱》,以东派陆西星後身自居,并沿袭其丹法。但因李涵虚曾受张三丰丹法,将之与锺吕道法汇合,故与东派又不全相同。他把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後阴阳双修。李涵虚著有《三车秘旨》、《道窍谈》、《九层炼心法》、《太上十三经》、《後天申述》、《文终经》等。
    30.明朝以後的正一派与万法宗坛(暂无详细资料)
    万法宗坛是江西省龙虎山天师府中一座庭院,又是对龙虎山道法在道教内部的地位的一种美称。元代大德以前,道教本有四派道法,即龙虎山天师派的正一玄坛、閤皂山的葛玄派的灵宝玄坛、南昌西山许旌阳派的凈明法坛和江苏茅山上清派的大洞宗坛。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元代皇帝曾多次召见龙虎山张天师,其中有,三十六代张宗演、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以及四十一代张正言等。一直让龙虎山主领江南道教事。元大德八年(1304年)成宗加授张正言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派正式形成,而龙虎山在正一派内的历史地位也被公开确认。世称龙虎山为道教的万法宗坛就是言其教内地位之崇高。今龙虎山天师府有供奉诸神的庭院,院门悬挂有万法宗坛之匾额,当是言龙虎山道法至今仍是江南道教的中心。1997年龙虎山恢复正一派道士授箓制度时,颁发的度牒上亦有万法宗坛之标记,以示道法之权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休闲吧

    GMT+8, 2025-9-15 05:40 , Processed in 0.27708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